關(guān)于臘八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1、臘八粥
臘八粥營養(yǎng)價值豐富,暖胃驅(qū)寒,所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必須的。
2、臘八豆腐
安徽省有曬制臘八豆腐的習慣,這一天把小黃豆做成豆腐,切成塊,中間挖洞放鹽水,在太陽下烤曬,慢慢曬干,味道入口松軟、味咸帶甜,非常好吃。
3、臘八面
陜西省一帶,用豆類、面做原料,面做成韭葉面,紅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湯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蔥花有潑面,這就叫臘八面。
4、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tǒng)臘八節(jié)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5、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吃,是臘八節(jié)的節(jié)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7、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后人根據(jù)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臘八節(jié)的由來
由來一:驅(qū)逐惡鬼。
傳說上古時代有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來二:臘八節(jié)也叫佛成道節(jié)。
相傳,佛祖釋迦摩尼就是在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正準備放棄,正巧碰到一個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盤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這天終于悟道成佛。
由來三:臘八節(jié)是為了紀念岳飛。
當年岳飛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是寒冬臘月之際,軍隊缺衣少食,百姓紛紛送粥救濟,岳家軍飽餐一頓千家粥,結(jié)果大勝,此日正是臘月初八。人們?yōu)榱思o念岳飛,每到臘月初八就以雜糧豆果煮粥,最終成為了民俗。
臘八節(jié)的寓意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jié)由來的六個傳說
第一個,紀念佛祖說
相傳,釋迦牟尼曾苦行悟道,一天餓暈倒在河邊,有位善良的牧牛女用多種米、豆和野果熬成粥給他吃下,醒來后在菩提樹下禪坐,于臘月初八這一天得道成佛。從那以后,各佛教寺院都在“臘八”這天大辦施粥,用以供僧,或饋贈施主、貴宅等家。這一段記錄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一書。另據(jù)蕭梁釋僧佑撰《釋迦譜》卷一載:爾時太子(即佛)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仍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清瘦,有若枯木。……女人見此,生奇待心,即以乳糜如是米:“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食此食……”這就是牧牛女人用乳糜供佛的故事。
第二個,祭祀神農(nóng)說
遠古時期的祭祀稱為“臘”。史料上說:古代的人們在冬天狩獵,捕獲禽獸后把他們的骨肉作為供品,用火祭的形式祭祀神農(nóng),以祈求神農(nóng)降福于人間,古時也稱之為“臘祭”。
第三個,始于漢代說
據(jù)說漢代以前,臘祭的日子不肯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從漢代開始把祭日定在“冬至”后第三個“戍日”。后來,人們?yōu)榱撕糜洠桶阉赖娜兆佣ㄔ诘谝荒甑摹岸痢焙蟆叭?,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說,臘八這天,那時候的人擊腰鼓,戴胡頭,驅(qū)逐鬼怪與病疫。“胡頭”就是假面具;為了使疫鬼害怕,而扮作金剛、力士,這顯然是因為自東漢傳入華土的佛教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大盛,所以把佛籍中所說的金剛、力士借來作為逐疫的護法神。但逐疫的儀式是由來已久的,它在先秦時代就被稱作“帷”。
《論語》中有“鄉(xiāng)人帷”的記載。高誘是東漢時人,當時臘日尚無固定時期,擊鼓驅(qū)疫還在除夕前一日;至南北朝時,臘日既已固定在臘月初八日,于是臘鼓也就在此時開始敲響。至于何以要擊鼓來表示逐疫,這與先秦信巫相關(guān)。臘鼓,在宋代已成為貧者行乞的手段?!按蛞购币蛔鳌按蛞昂保扑稳四Z,即是“攤”的意思清代,除夕前一二日例由喇嘛“打鬼”,皇帝親臨,亦含“大攤逐厲”之義。
第四個,祭祀“八神”說
據(jù)考證,是自秦代起,以十二月為臘月;漢代稱臘祭之日為“臘日”。從先秦時起,都把“臘日”作為盛大的節(jié)日,將“臘日”固定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并稱之為“臘八”。這是古人為了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預祝來年風調(diào)雨順,就不得不寄希望于諸神保佑。一本名叫《古今中外節(jié)日大全》的書上說,當時臘祭之神當有八種:表吸神、先音神、司音神、貓虎神、水庸神、坊神和昆蟲神等。因而稱為“臘八”。
第五個,朱元璋憶苦思甜說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小時候非??啵o地主家放牛,地主卻不讓他吃飽,他常餓得半死不活的。有一天他餓得實在不行了,就想抓只老鼠來吃。在他掏老鼠洞的時候,不成想掏出來不少的大米、豆子、粟米、紅棗等五谷雜糧,他高興地把這些雜糧煮了一鍋粥吃,非常的香。后來,朱元璋當上皇帝,可他依舊懷念老鼠洞掏糧煮粥的事兒,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傳令御廚用五谷雜糧煮粥給他喝,朱元璋吃后感覺非常棒,因此就將此粥賜名為“臘八粥”。這一在民間廣為傳說,并被記入《佐餐的典故》一書。
第六個,紀念岳飛說
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當初大奸臣秦檜陷害岳飛,曾經(jīng)揍本皇帝連續(xù)傳下十二道金牌,讓岳飛停止與倭寇打仗,立即回京受罰。岳飛不敢抗旨,只好帶著岳家軍回朝。臘月八日這天軍糧已經(jīng)不夠用了,大部分人在餓肚子,沿途百姓得知后,便煮粥給岳家軍喝。岳飛被奸臣害死后,百姓非常痛心,每年都在臘月八日熬粥,用于紀念岳飛。
臘八粥的用料
臘八粥,臘八這天我國一些地方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不同地區(qū)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