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不能做什么
大年初一不能做什么
1、出嫁女兒不能回娘家
有一種說法認為:已出嫁的女兒初一不可以回娘家,如果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和古代婚姻制度有一定關系,古代圍繞男人建立婚姻制度,現(xiàn)在一般男方父母還在的時候不能回娘家,如果男方父母不在了,初一可以回娘家。
2、老人不能出門
大年初一老人家出門有“走財漏?!敝f,長輩安坐家中才可使家宅來年福財兩旺,而晚輩一般來講是要到長輩家中拜年以示孝敬長輩的。
3、不能洗頭
初一十五不能洗頭的習俗來自于佛教,如果初一、十五洗頭,據(jù)說會褻瀆神明。
也有的說法認為,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能洗頭,洗衣服,否則就是對水神的大不敬。
4、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說不吉利的話,要多說寫吉利的話,如“恭喜發(fā)財”、“財源廣進”“金榜題名”等。
5、早飯不能吃稀飯和葷的食物
吃稀飯會讓財運不旺,所以很多地方會吃“干飯”,這樣來年才會富余。吃素則是為了表達對神地尊敬。
6、過年最好不要吃藥
過年最好不要吃藥,否則會“初一吃藥病一年”。
7、不能催促別人起床
不能催別人起床,否則會讓對方一年都要催促別人做事情。
8、不要拜年太早
去拜年的時候,如果對方還在睡覺,則要等對方睡醒之后再拜年,否則會讓對方整年的“纏綿病榻”。
9、不能動刀和剪刀
民間有“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的說法。
10、不能動針線
民間有“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的說法。
11、不能用斧子劈柴
民間有“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的說法
12、不能借錢
民間有“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chǎn)外流整一年”的說法。
13、忌諱打碎東西
大年初一忌諱打碎盤子、碗等玻璃、陶瓷制品,如果不小心打碎了,要趕緊說一句“碎碎平安”,這樣才能化險為夷。
14、白天不能睡午覺
大年初一的白天不能睡午覺,這樣會使接下來的一年都特別懶惰,而且睡午覺對來拜訪的客人來說,也是很不禮貌的。
15、不掃地、倒污水
過年期間不能掃地、倒污水,容易將自己的財氣趕走。
16、不讓別人掏自己口袋
過年期間不能讓別人從自己口袋里面掏東西,會影響自己的財運。
17、不討債
過年期間不能向別人討債,這會讓接下來的一年都特別倒霉。
18、不能洗衣服
初一初二不能洗衣服,有一種說法是這兩天是水神的生日。
19、不要喝醉、不要吵架
大年初一,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不免要喝酒助興,但千萬禁忌喝醉,春節(jié)親戚來往多,避免酒后失言、吵鬧,影響過年氣氛。
20、不要做家務
初一時,盡量不要做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家務活。洗衣服需要用水,但水神的生日在初一或初二,洗衣服可能會得罪水神的哦。也不要干倒污水、垃圾、掃地等家務活,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農(nóng)村的朋友也不要用斧子劈木柴,因為柴諧音為“財”,斧子劈開柴(財)后,財富就再也回不來了。
21、不要做衣物
初一千萬不要做衣服或修補衣服。做衣服的話,就用到刀子和剪子,使用針線,這些的寓意都不好。動了刀子和剪子,在新的一年逃脫不了口舌和是非。動了針線,以后生下的小孩眼睛就會很小,像針眼一樣。
22、不要買東西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購置了足夠用的生活用品,柴米有醬醋茶,足夠用一陣子了。因此大年初一盡量不要買東西,因為買東西就得把錢給別人,有破財?shù)南右?,還是不要買東西為好。
初一能不能洗澡
大年初一不可以洗澡。
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是傳統(tǒng)習慣,否則會錢財遺失外泄。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能洗頭,洗衣服,否則就是對水神的大不敬。廣東俗例初一十五不能洗頭,否則會把財氣洗跑了。
大年初一可以出遠門嗎
傳統(tǒng)的民間習俗之中,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絕對不可以出遠門的,眾所周知的,知道春節(jié)有一個非常隆重的重要意義是團圓,能夠一家人和和氣氣的在一起過年,是春節(jié)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新的一年開始最美好的部分,所以在這個時候不會建議出遠門。
為何不能出遠門
首先是因為要聚集在一起才能過上比較幸福簡單的生活,大年初一各家都要上香,給先人百拜年上香,出門怕沖撞先人穢氣。中國人比較重視大年初一這一天,意味著一年內(nèi)的兆頭,所以不能出什么意外的,出了意外就說明一年都不順。不出門就不會遇到問題,相對來說更好。百姓中流傳的,比如“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回到家”,討個好口彩,高興就好。百姓們還認為,初一十五不宜出門,這個倒是有點科學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可信嗎
這些禁忌都是為了圖一個吉祥的意味,如果家中有老人,尊重老人的想法避諱一些也無妨,如果家長開明自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咯!
小貼士
年輕人常年在外工作,過年回去后要多花點時間陪伴父母,如果有意見沖突的地方,不妨讓一點,父母的出發(fā)點總是好的,溝通表達比爭吵更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