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起源與由來
關于七夕,我們大部分人認未它起源于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而來,也是中國現(xiàn)代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那么七夕節(jié)起源與由來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七夕節(jié)起源與由來相關內(nèi)容解析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起源
關于七夕最早的記載來自于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書中記錄了漢朝過七夕的盛況:“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的宮女們經(jīng)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在宮里進行縫衣服大賽,看看誰縫的針線又快又好,誰就是冠軍。而宮里風靡之后,民間也紛紛模仿和效仿。所以說古代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情愛并沒有任何關聯(lián),僅僅是女紅的技能大比拼,這種風俗也叫做“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蕙質(zhì)蘭心。
這么說,七夕跟牛郎織女扯不上任何關系,可為什么七夕又因為牛郎織女流傳下來呢?這也是有淵源的。
這是因為民間流傳織女最初是織布的,而且姿色出眾、心靈手巧。而牛郎和織女又是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在鵲橋相會的,所以就七夕就與愛情有了相關性。這是七夕的起源以及民間對于愛情的美好期待與向往,所以就有了關于“七夕節(jié)”愛情傳說的延伸。
七夕節(jié)起源與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jié)的演變
古時候歷代七夕雖然經(jīng)過演變和更迭,但主要內(nèi)容還是女人與女人之間關于女紅的比拼,而并不是女子和男子約會的節(jié)日,理由有三個:
①古代的七夕僅限于未婚女性過節(jié),她們各自穿上漂亮衣服和小姐妹聚會,相互切磋女紅技巧,甚至是玩耍;
②受儒家思想“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女性出門都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所以更不可能與異性交往;
③古代的“七夕”更像是“閨蜜節(jié)”或者說是“女光棍節(jié)“,因為彼此關聯(lián)的都是單身女性。
這么說來,難道古人就沒有愛情了嗎?其實古人雖然刻板和死板,但也是有談情說愛的節(jié)日。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過的“元宵節(jié)”,就是古人的“上元節(jié)”,也是古人談情說愛的日子。這是因為:每年的“上元節(jié)”,各地都會張燈結彩,歌舞升平。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晚上都會出門來燈下賞月,也只有這一天大家可以隨便出來賞燈逛街,沒有太多禁忌。特別是對于女性來說,平時只能呆在家里二門不邁,唯有“上元節(jié)”女性可以隨意出門。
宋代詩人辛棄疾就寫過一首“上元節(jié)”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里邊的經(jīng)典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就是描寫“上元節(jié)”男女幽會,談情說愛的情景。而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也是在“上元節(jié)”這一天晚上遇到她心儀的男子昆侖奴。這也充分說明了“上元節(jié)”是男女相會的時間節(jié)點。綜上,“上元節(jié)”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元宵節(jié)”,它才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jié)起源,而七夕僅僅只是民間逐漸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并非七夕起源。
古人的婚戀觀演變歷程
古代因為醫(yī)學條件不發(fā)達和生活條件的局限,所以古人壽命非常短,從而在14-15歲便選擇結婚,而且在古代,官方對于最晚結婚年齡是有規(guī)定的。
據(jù)《禮記》記載:“男三十、女二十而無夫家者,皆過時不嫁娶者,媒氏會合之?!边@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男方到了三十,女方到了二十還未婚配,那么官方就會強制幫助你成婚,當事人不得抗議,必須服從。
而到了漢朝,官方將女子最晚結婚年齡降低到十五歲,而有意思的是官方規(guī)定如果女子到了十五歲沒有嫁人,還要加倍征稅。漢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边@句話的意思是女子若是十五歲了還未嫁人,要加倍征稅,一直征到三十歲。如果三十歲還未嫁出去,那么官方就“放棄治療”了。這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古代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楊樹達也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中記載:漢代普遍的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到十六歲,而女子結婚年齡通常是十三歲到十四歲。
只不過到了宋朝,不同于唐朝官方規(guī)定的男子十五歲以上,女子十三歲以上進行婚配,而是有了新的演變,雖然形勢上依舊延續(xù)了唐朝的婚姻規(guī)定,但女子實際結婚年齡卻晚了3-5年,據(jù)宋朝《墓志銘》記載:女子平均結婚年齡為17.67歲,大部分在17-19歲之間。宋代女子普遍晚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宋朝比較繁華,思想相對也開明了,除了結婚還有其它事可做;二是因為宋代開始彩禮和嫁妝都已經(jīng)很昂貴了。這兩點原因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結婚年齡稍微延遲。從這點來看,宋朝婚戀觀已經(jīng)向近現(xiàn)代靠攏,畢竟經(jīng)濟和文化雙重繁榮是可以改變?nèi)藗兊乃季S和認知,以及意識。換句話說,只要經(jīng)濟基礎好,只要人們更注重知識的學習、有事業(yè)可以追逐,就不會整天盯著要不要結婚?什么時候結婚?你怎么還不結婚?越有事可做,越忙碌,反而這些婚姻大事都會看得淡一些。
明清時代延續(xù)了宋朝的婚戀觀,據(jù)明朝人黃佐在《泰泉鄉(xiāng)禮》中記載:“凡男女婚嫁以時,男子為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謂之先時。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謂之過時?!边@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明朝男子結婚大都在16-25歲,女子大多在14-20歲。綜上所述:古人的結婚年齡隨著朝代而變化,朝代越近,結婚越晚。拿青少年學齡階段來形容結婚時期:漢朝女子大部分七年級就結婚了,唐代女子大部分七年級或者八年級就結婚了,而在宋、明、清的女子大部分到了高一以后才結婚。
七夕節(jié)的習俗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彼沃苊堋肚練q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nèi),以候結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wǎng)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p>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