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中元節(jié)的風俗,中元節(jié)人們除了祭祖燒紙,還有其他有趣的活動在進行,那么中元節(jié)日的習俗是什么?中元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呢?想知道中元節(jié)有哪些活動可以參與,就來看看小編的介紹中元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吧。
中元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
燒街衣
一踏入農(nóng)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jié)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不過,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饞。
祈豐收
中元節(jié)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lián)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天燈
鬼節(jié)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jié)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jié)為什么要放河燈:寄托對先人的思念
放河燈是中元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托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燈,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宋代規(guī)定中元節(jié)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后,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并隨宗教的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shè)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
明人田汝成編著的《西湖瀏覽志余》記載:“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彼拇ā兜玛柨h志·風俗》中記載:“(端午、中元節(jié))夜則折紙做小舟式數(shù)十百,各置炬,其中順流飄蕩?!鼻迦伺藰s陛著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云:“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羅列兩岸,以數(shù)千計?!?/p>
文中提及的“盂蘭道場”,講的是“目蓮救母”的故事。相傳目蓮的母親死后受到折磨,目蓮為拯救母親,削發(fā)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zhèn)鹘o他《盂蘭盆經(jīng)》,并告訴他如設(shè)道場誠心誦讀此經(jīng),則可拯救母親,免除倒懸之苦。由此可見,古時人們放河燈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盞河燈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獄,為鬼魂引路,以解脫其痛苦??梢姺藕訜羰且患吧剖隆保蕷v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
中元節(jié)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jù)古書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jù)《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jié)是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民俗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二者能夠相應(yīng),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tǒng)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jīng)歷六朝時期的發(fā)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jié)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jié)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jié)日儀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為民俗節(jié)日。
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等為了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于日常生活中復(fù)合儒、佛、道三教,將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稱為鬼節(jié),稱農(nóng)歷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jié)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jié)祭祖講究
1、在農(nóng)歷的七月初八開始“接老客”,準備一張桌子,在墻上掛上祖宗牌,桌子兩邊放上花,然后焚香,迎接已逝的先人。
2、每天早、中、晚在就餐前都需要將食物放置在供奉的桌子上,早上不用供飯,只需要將吃的食物放上供奉即可,中午和晚上需要供奉飯和菜,飯碗的數(shù)量根據(jù)習俗不同分別是4、6、8,例如放4碗,前面2碗,左右各1碗,然后是筷子的擺向,筷子朝中間方便已逝的先人用餐。
3、每天在開始擺放飯菜之前要先將焚香,數(shù)量為三,飯菜擺放完后備好三份紙錢,每份紙錢三張,放置位置在桌子前方,距離均勻擺放,中間一份,兩邊各一份,等帶時間幾分鐘,然后在祖宗牌前面,也就是桌子前方磕頭,三跪九叩,跪拜完成后在桌子前方焚燒紙錢。
4、最后在七月半的時候根據(jù)各地習俗把祖先送走就完成。
潮汕的中元節(jié)習俗
1、恤孤
潮汕民間俗稱此節(jié)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后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群體,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語土話中,稱“施”音為“薛”,比如詞匯“閃失”等發(fā)音就是如此,因此時至今日,民間稱呼“薛孤”的發(fā)音詞語其實正是指這項祭祀活動。
2、做七樣棵晶
惠來縣中元節(jié)要做七樣棵晶:新婦仔、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guī)團、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節(jié)也制作多種果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果”,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點綴節(jié)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jié),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扎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jīng)、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發(fā)實物,或編號散發(fā)竹簽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只只用大陶缽制成的豆油燈,并把它們放下江里,意在引領(lǐng)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鐘,帶領(lǐng)座下一幫僧眾誦念經(jīng)文后,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復(fù)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把婵凇眰髡f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jīng)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guān)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边@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tài),讓其清醒復(f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