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爽视频,,,

好名網 > 取好名字 > 百家姓 >

趙姓的起源和歷史

時間: 梓炫 百家姓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 。發(fā)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趙姓的起源和歷史,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趙姓的起源和歷史

趙姓的起源和歷史

源流一

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 。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再有清王朝覆滅后,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于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漢姓是“趙”。

趙姓得姓始祖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后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

趙姓人口分布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qū)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趙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 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qū)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qū)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qū)。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陜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魯、蘇、皖、豫、鄂、陜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qū),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云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qū),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qū)占了16%。

趙姓遷徙傳播

兩漢以前的遷徙

造父封于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后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qū):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陜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qū),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陜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后,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后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zhèn),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zhèn)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zhèn)守武川鎮(zhèn),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后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于“靖康之亂”后,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qū)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7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