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姓氏排名前10名
1、王姓:王姓人口占了寧夏的9.81%,約為66萬多人。王姓得姓始祖為東周時期的姬晉。目前王姓人口在全國排名第1位。
2、張姓:寧夏第2大姓是張姓,人口占比也超過了9%。張姓源流很多,主要源流有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3、李姓:李姓在寧夏排名第3位,占比為8.5%左右。李姓人口在全國排名第2位,北方李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
4、劉姓:劉姓人口在寧夏排名第4位。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帝王有66位,是中國姓氏最多的一個。
5、楊姓:楊姓源自山西洪洞縣,在全國排名第6位。楊姓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云南、山東等地。
6、陳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陳姓在南方和海外人口占比較高。
7、趙姓:趙姓在北方是大姓,主要源自嬴姓、冒姓、帝王賜姓以及外族改姓。趙姓主要分布于山東、東北三省等地。
8、吳姓:吳姓起源于江蘇無錫,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海外吳姓人口甚至高于國內(nèi),尤其是東南亞等地。
9、馬姓:馬姓在北方人口較多,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趙國宗室趙奢為馬氏得姓始祖。
10、孫姓:孫姓人口排名第10位,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黑龍江、河北等地。
寧夏姓氏排行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一大姓是馬,人口數(shù)量完全碾壓“王張李趙遍地劉”等大姓。
誰讓這兒是回族自治區(qū)的地盤呢,俗話說得好:十個回族九個馬。
馬姓的主要來源分為本土和外來兩大類。
本土: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趙奢被封于馬服(位于今河北邯鄲)這個地方,其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簡化為“馬”。戰(zhàn)國末期,部分馬姓子孫就遷到了陜西關(guān)中。兩漢時期,馬姓在西北已成望族,馬援、馬騰、馬超等都是很知名的人物。
外來:回族改姓?;刈逍叛鲆了固m教,便以先知穆罕默德的首字漢譯為姓;也有取自其祖先名字第一個字音的,如馬速忽、馬合沙等。
重點是,胡姓及外來姓氏漢化大都參照了既有的漢族姓氏尤其是大姓,所以盡管今天回馬人口眾多,追本求源,還是先有漢馬,再有回馬,前者影響后者。
除了馬姓,回族的特色姓氏還有哈、海、沙、納、郝等,其中,郝是寧夏第72大姓,哈是第76大姓,沙是第88大姓。
在寧夏,上古八姓之一的姬姓(衍生出眾多大姓,如今人口卻不多)名列第93位。
另外,禹、米姓等小姓也在寧夏有人口集中分布,都進(jìn)了自治區(qū)前100大姓之列。
寧夏中寧萬姓探源
近幾年來,興修家譜之風(fēng)悄然升溫,這反映了家族意識和集體認(rèn)同感的增強。同宗同族,無論山南海北,相見一敘都有一種自然親近之感,體現(xiàn)著人們對“宗族血緣”關(guān)系的一種精神依戀。雖宗親有遠(yuǎn)近之分,血緣有稀薄之別,然血濃于水倫理不滅、人倫永存。生活富裕了,尋根意識與鄉(xiāng)土情懷亦日漸強烈。木有本、水有源,我們的根在哪里?源于何處?這種尋根問祖的心情,人性使之。
我中寧萬姓先祖在中寧這塊土地上也曾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秦莊的“萬家隆號”、南灣的“保田莊”、沙灘的“萬家老莊”、劉廟的“三莊”,都曾記錄過萬氏家族昔日的興旺?!叭f家墳塋”的蛟龍石碑,旗桿埫高聳的石旗桿,隆號萬氏祖祠中供奉的先祖白緞繡像,都曾記錄著他們昔日的輝煌,但隨著“大躍進(jìn)”的號子聲,已灰飛煙滅。
中寧萬氏本有族譜,也隨著持譜人的離世近半個世紀(jì)下落不明,萬氏先祖究為何人,成了難以破 解的“謎底”。倒是另一個聲音逐漸高漲,“中寧萬姓姓朱不姓萬”。給我們本就難以破 解的謎底帶來更多的迷茫。甘、寧萬姓,同族同宗,且我中寧萬姓乃其源頭,今源頭不清,何以續(xù)之。
盛世修譜、責(zé)無旁貸,族譜遺失、物證損毀,近譜好修、遠(yuǎn)譜難續(xù),時光荏苒,知情者日少。先祖不明、淵源不清,與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何異?先祖功德何以彰顯?若認(rèn)祖非人,我輩百年之后,又有何面目見先祖于地下?本于此情,撰此拙文,拋磚引玉,希引有識宗親共鳴,共同論證。且歷來修譜,應(yīng)與正史方志,互為表里,相互補充印證,才不失其真,以免攀附假托演繹之嫌,以還我先祖本來之面目,讓我中寧萬姓早日回歸中華萬氏,乃至世界萬氏這個大家庭中來。
古代寧夏的十大名門望族
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設(shè)三十六郡,寧夏屬北地郡。
兩漢時,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
唐朝時,寧夏全境屬關(guān)內(nèi)道,設(shè)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和警州。
元朝時,忽必烈在寧夏設(shè)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寧夏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wèi)入境,向東北斜貫于平原之上。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引流灌溉,素有塞北江南之稱。古代寧夏土地上孕育出不少的世家大族,現(xiàn)在就古代寧夏的十大名門望族進(jìn)行一一詳解。
高平瞿氏:瞿氏來源有二,其一為商王武乙,子姓名瞿,其后裔遂以祖上尊名瞿為姓,形成瞿姓。其二商朝大夫瞿父受封于瞿上,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瞿上城,其后裔就以瞿上地名為姓,從而形成瞿姓。瞿氏的主要郡望為高平郡、京兆郡和松陽郡。瞿氏主要堂號有松陽堂、京兆堂和高平堂。高平郡原為高平縣,在今寧夏固原。
安定程氏:商朝時,重黎的后裔被封于程,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全國程姓人群較多的省區(qū)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陜西、浙江、湖北、江蘇、江西、四川、山東、廣東、廣西、甘肅、寧夏等。程氏的主要郡望為廣平郡、河南郡和安定郡。程氏的主要堂號為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世忠堂、安定堂、廣平堂、敘倫堂、宏禮堂、重本堂、四箴堂等。
固原呼延氏:呼延氏是典型的源出少數(shù)民族的古老姓氏,現(xiàn)主要分布在寧夏、河南一帶,依舊保留呼延復(fù)姓。呼延氏望族出自安定郡、新蔡郡、太原府和石樓縣。呼延氏的主要堂號為安定堂、新蔡堂、太原堂和石樓堂。其中呼延氏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安定伍氏:伍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羋姓、姬姓、姜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伍氏的主要郡望為安定郡、堂邑郡和椒邑郡。伍氏的主要堂號為安定堂、武陵堂、孝友堂、明輔堂、敦睦堂、務(wù)本堂、恩遠(yuǎn)堂、肇基堂、忳取堂、樹德堂、敦敘堂等。
安定席氏: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劉邦建漢后,采納婁敬之策,遷六國貴族后裔和關(guān)東豪族于關(guān)中,置于中央政府監(jiān)視之下。作為關(guān)東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強遷到安定(今寧夏固原)、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兩地。隋唐時,席姓依舊以河南、陜西、甘肅、寧夏等北方省份為主要聚居地。席氏的主要郡望為安定郡和襄陽郡。席氏的主要堂號有安定堂、襄陽堂和嘉會堂。
靈州焦氏:周朝初年,周武王分封神農(nóng)氏的后裔于焦,建立焦國,因其為伯爵,故世稱焦伯。春秋時,焦國被晉國所吞并,其后子孫即以故國為氏,稱焦姓。他們尊焦伯為焦姓的得姓始祖。焦氏的主要郡望為中山郡、廣平郡、馮翊郡。焦氏主要堂號有廣平堂、馮翊堂、中山堂、懷遠(yuǎn)堂、遼東堂、三詔堂、字里堂、飲仙堂、世德堂、崇本堂、三誥堂、行恕堂等。其中焦氏懷遠(yuǎn)堂,以望立堂,亦稱興慶堂、靈州堂、涂山堂、鐘離堂。
靈州薩氏:回族中的薩姓取自波斯語的回回名譯音,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兩廣地區(qū)的薩姓多為明代回族駐軍后裔。薩氏的主要堂號有庫車堂、伊犁堂、懷遠(yuǎn)堂等。其中薩氏懷遠(yuǎn)堂,以望立堂,亦稱靈州堂、銀川堂、涂山堂、荊山堂。
北地傅氏:付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商王武丁曾在宰相說的輔佐下,實現(xiàn)中興。因說曾居于傅巖,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傅姓的得姓始祖。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qū)。漢朝時,傅姓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傅姓的主要郡望為北地郡和清河郡。傅姓的主要堂號有清河堂、興商堂等。
北地賀若氏:賀若氏,亦稱賀岳氏。賀若氏出自古鮮卑族賀若部,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賀若氏族的遠(yuǎn)祖為傳說中的達(dá)羅安樂王,達(dá)羅在安樂一帶建部,稱達(dá)羅安樂王。安樂,就是賀若氏部族早先的游牧地區(qū),在今寧夏中寧,后遷居于元朔地區(qū),再后又隨北魏政權(quán)南遷至中原地區(qū)。賀若氏的主要郡望為北地郡、洛陽郡和河南郡。賀若氏的主要堂號有北地堂、洛陽堂、河南堂等。
高平蔡氏:蔡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西周時期的蔡國國君蔡仲為蔡姓始祖。才是的主要郡望為濟陽郡、洛陽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陽郡、南陽郡和朔方郡。蔡氏主要堂號有洛陽堂、汝南堂、丹陽堂、高平堂、南陽堂、朔方堂、九峰堂、龍亭堂、祗德堂等。
自從漢武帝分拆北地郡增設(shè)安定郡,安定郡就一直在變化。從東漢到北朝時期,安定郡先后屬于涼州、雍州、秦州、涇州。安定郡的疆域一直在甘肅、寧夏和陜西之間變動,安定郡歷史上的五大著姓,伍、胡、席、梁、程,部分是在甘肅境內(nèi)。
而如何將安定郡望,詳細(xì)拆分為寧夏和甘肅省兩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學(xué)界的研究難點。
各省人口排名前五的姓氏
北京市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趙
天津市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楊
上海市
前五位依次是:張、王、陳、李、朱
重慶市
前五位依次是:李、張、陳、劉、王
黑龍江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趙
吉林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李、張、劉、趙
遼寧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李、張、劉、趙
內(nèi)蒙古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趙
河北省
前五位依次是:張、王、李、劉、趙
山西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趙
山東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孫
河南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楊
江蘇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陳、李、徐
安徽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陳、劉
浙江省
前五位依次是:陳、王、林、張、李
福建省
前五位依次是:陳、林、黃、張、吳
江西省
前五位依次是:劉、李、陳、張、黃
湖北省
前五位依次是:李、劉、張、陳、楊
湖南省
前五位依次是:李、劉、陳、張、王
陜西省
前五位依次是:張、王、李、趙、劉
甘肅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楊
青海省
前五位依次是:李、張、王、劉、趙
寧夏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楊
新疆自治區(qū)漢族
前五位依次是:王、張、李、劉、楊
廣東省
前五位依次是:陳、李、黃、張、梁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前五位依次是:黃、莫、韋、覃、農(nóng)
四川省
前五位依次是:李、張、王、劉、陳
貴州省
前五位依次是:王、李、陳、張、楊
云南省
前五位依次是:李、張、楊、王、陳
海南省
前五位依次是:陳、王、李、吳、符
臺灣省
前五位依次是:陳、林、黃、張、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