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屬于什么世家
吳姓屬于什么世家
吳姓稱延陵世家。
當今,吳姓族人門匾上或燈籠常掛有“延陵世家”字樣。延陵,古邑名,遺址在現(xiàn)江蘇省常州市南淹城,秦時為延陵縣,隸屬會稽郡,漢代改為毗陵縣,西晉改為晉陵縣,分丹徒曲阿鄉(xiāng)延陵鎮(zhèn)置延陵縣。(今江蘇丹陽縣,且仍有延陵鎮(zhèn))為春秋吳邑,季札公(季子)所居之封邑。
季札以賢德著稱,三次讓國,繼承了先祖泰伯和仲雍的美德,故被后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因又其奉在延陵邑,因此稱其延陵季子,后人把吳氏堂號取名延陵堂,吳氏家族稱延陵世第,延陵世家等。
周人還沒有奪得天下的時候,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仲雍為了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就逃往東南沿海,在江蘇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后期,吳國被越國攻滅,吳王的子孫就以國名當了姓。吳氏后來成為中國十大姓之一。
吳姓為什么是天下第一世家
吳姓是天下第一世家,是因為他的始祖吳太伯是春秋時期的貴族,而且孔子稱其有“至德讓三”,《史記》中就將吳姓列為世家第一。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是沒有子嗣,所以叫開氏始祖。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是現(xiàn)如今的陜西西北部地區(qū),故以姬為姓。
“吳中第一世家”——蘇州吳氏
蘇州吳氏號稱“吳中第一世家”,因為《史記》把吳太伯世家列為天下第一世家,太伯三讓天下等事跡,而被廣泛推崇。
王謇《平江坊考》曾說,吳氏“為吳中第一世家,朱張顧陸莫能望其項背”??梢娖浼易宓牡匚环峭话?。
太伯
吳姓源于姬姓,其遠古初祖是黃帝,而吳太伯則是吳姓第一人,因為無子嗣,所以被稱作是開氏始祖,而在《史記》中所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指的就是以吳太伯為代表的家族。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于是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
仲雍
在吳氏家族中,最為后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太伯三讓天下”的故事了。
一讓季歷:
太伯的父親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仲雍和季歷是他的兩個弟弟。當時古公亶父很欣賞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但是太伯又是長子,古代人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繼承人的選擇一直沒確定。
后來,太伯知道了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就和二弟仲雍假借采藥之名,連夜逃奔到東吳荊蠻之地,還故意把自己弄的像當?shù)赝寥艘粯?,剪斷頭發(fā),身上刺滿花紋,以此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正因為這樣,才受到了當?shù)厝说木粗?,被稱為吳太伯。)
二讓文王:
太伯的父親去世后,他與弟弟仲雍回去奔喪。季歷和眾臣就求他繼承王位,但是太伯堅決不答應,料理完喪事后就立即返回江南,而王位就由季歷來繼承了。
三讓武王:
季歷立為王位后,整肅朝政,擴大領土,遭到商的嫉恨,被暗害致死。太伯又一次回來奔喪,而群臣又一次要他繼位,他依然不從,辦完喪事后立馬返回,王位由“圣子昌”——姬昌繼承。而這位姬昌就是后來顯赫的周文王。
太伯三讓天下的故事,被人廣為傳頌,太伯而且還被孔子稱之為“至德”之人,《論語》中講到:“泰伯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太伯,亦稱作泰伯)
而“民無得而稱焉”的意思則是說“百姓不知用什么話來稱頌他們”。太伯謙讓的德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為后世人所景仰,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楷模。
正是因為太伯的第一次“讓賢”,當太伯到了東吳荊蠻后,荊蠻人為他的行為所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一時間,竟有千余家人來追隨他,奉立太伯為當?shù)氐木?,稱吳太伯,自號“勾吳”。
當時正值商代末年,王朝衰落,中原地區(qū)的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名曰“故吳”。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太伯瀆,俗稱伯瀆港,人民世受其利。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勾吳國逐漸發(fā)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
太伯沒有后代,死后由他的弟仲雍繼位。太伯葬在梅里東之皇山(今無錫鴻聲境內)南麓。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吳郡太守糜豹監(jiān)修太伯墓,并在太伯故城中“即宅為祠”,建造太伯廟,供人們祭祀瞻仰。
吳姓的起源說法
起源一:源自姬姓
商朝末年,周人祖先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居岐山下的周原,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特別聰明、賢德,古公亶父很想讓季歷做繼承人,以便傳位于姬昌,太伯知道父親的心事,為了不讓父親為難,借為父采藥的機會帶領著仲雍遠走吳越一帶,建立勾吳國。
吳國開國君主太伯無后后傳位于弟弟仲雍。武王伐商成功建立周朝后,到處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后裔,此時吳國已經(jīng)傳位到仲雍的第三世周章。
于是周章被封為勾吳國君,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建立虞國。
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后來吳被越滅國,吳國后裔以吳為姓。因此太伯為吳姓尊為得姓始祖,仲雍為血緣始祖。
姬姓吳氏在秦漢時期顯赫一時,形成了長沙王吳芮家族、河南上蔡廷尉吳公家族、河南洛陽吳雄家族,后形成的著名郡望主要有濮陽郡、渤???、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
宋元明清時期的左臺吳氏、太原吳氏、吳宣家族、丹陽吳氏、固始吳氏、新野吳氏等。姬姓吳氏是人丁最為興旺的吳氏一支。
起源二:源自姜姓
在上古時期,有一個姜姓部落,以“騶虞”為部落圖騰,上古時期“虞”以“吳”同音,部落就以吳為名,部眾遂以吳為姓,夏朝時期,吳部落遷徙到觀津(河北武邑),在少康時期該部落有一個神箭手叫吳賀曾經(jīng)收一個徒弟,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箭手后羿!
起源三:源自吳回
吳回,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帝嚳高辛時代,因遷居姜姓吳部落,而稱吳回。因哥哥重黎任火官祝融時辦事不利,被帝嚳消滅,后接替哥哥任祝融,到商朝時,這支遷徙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
起源四:源自姚姓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之后,封帝舜的商均于虞地建立虞國,商朝建立之后,虞國滅亡后,虞國的后裔遂以吳為氏,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吳廣就是姚姓吳氏的后裔。
起源五:源自改姓
1、趙改吳姓。晉江市安海鎮(zhèn)星塔吳氏原姓趙,先祖為趙仕道,為宋高祖趙匡胤的17世裔孫。相傳宋元鼎革之際,部分趙姓子孫為避禍,紛紛易姓,趙仕道的子孫跟隨母親姓,改姓吳,后來星塔吳氏由晉江擴散到金門、澎湖及臺灣島。
該支吳氏如果有男丁去世,送殯的隊伍書寫“吳姓”的在前,回來的時候書寫“趙姓”的在前,墓碑上書寫“趙公某某”,也就是“生吳卒趙”。
2、蒲改吳姓。宋元鼎革之際,泉州富商蒲壽庚因投降元朝,曾殺害宋皇室后裔,在明朝推翻元統(tǒng)治之后,朱元璋對泉州蒲家進行秋后算賬,其中不少蒲姓為避禍改成吳姓。
3、張改吳姓。泰州姜堰區(qū)城北村吳姓,祖上本姓張,乃張士誠后裔,在和朱元璋爭鋒的過程中,兵敗被俘,在獄中自縊身亡,為避免被趕盡殺絕,張士誠的一個子兒被送到舅舅家,改姓吳,后來朱元璋為維護自己通知,強制的將蘇州人民遷往蘇北,而泰州就是遷徙的一個目的地。
4、胡改吳姓。胡吳氏入黔始祖為胡景揚,因躲避戰(zhàn)亂在畢節(jié)大方縣,得吳姓百姓保護,改為吳姓。
5、張改吳姓。在畢節(jié)大方鍋廠白巖腳等吳姓,原是張獻忠的后裔,因張獻忠兵敗被滅族,得吳姓保護得活,遂改為吳姓。被稱為鍋廠張吳。
6、翁改吳姓。被稱為“詞中李商隱”的南宋吳文英,本姓翁,后出繼給吳姓改姓吳。
起源六:源自少數(shù)民族
緬族人改吳姓。在看各種報道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緬甸中央政府絕大多數(shù)官員都姓吳,比如前總統(tǒng)吳廷覺,總理吳登盛等等,感覺吳姓是緬族第一大姓。
其實不然,緬族是有名吳姓,通常在名字前加一個冠詞,表達對人的尊稱,對年長者、上級或有一定的地位的男性都稱吳,意思是“叔叔、伯伯”。
滿族、蒙古族、苗族等都有苗姓,其起源也多與漢族吳姓不同。
吳姓譜序
現(xiàn)存吳姓譜序,最早當推唐代著名文學家吳少微的《吳氏正宗譜序》。吳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孫,他的詩文雄邁高麗,與富嘉謨合稱“吳富體”。此后之吳氏譜序,宋初有著名學者、龍圖閣大學士吳遵路的《丹陽吳氏宗支錄初編敘》。宋以降,至民國時期,文人學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吳氏譜序,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