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魯姓和韋姓的來源
中國的姓氏文明起源較早,有一部分姓氏是隨著分封以國名地名,或是皇帝封賞的官爵等形成的,你還想知道跟朵兒姓氏來源資料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魯姓和韋姓的來源資料”,歡迎閱讀與借鑒!
魯姓的來源
一、 姓氏源流魯氏的得姓,在眾多的古籍中均有記載,其得姓始祖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
魯姓出自于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旦有封地在周,稱為周公。周公當初被封在東方的魯國,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輔佐周王,就派兒子伯禽去魯國。伯禽到了魯國以后,繼續(xù)征伐周周圍的淮夷、徐夷兩地,使魯國成為當時的東方大國。據(jù)說伯禽和姜太公同時前往封國,太公花了五個月就把齊國整頓就緒回報周公,周公驚訝地問:"怎么這么快呀?"太公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jié),依從當?shù)厝说娘L(fēng)俗,所以很快就使齊國的民心安定了。"伯禽卻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回報,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晚才來,他說:"我改變當?shù)厝说牧?xí)俗,制定了新的禮節(jié),教會他們守三年之喪,所以來得晚。"周公嘆息說:"魯國將來必定要向齊國稱臣了。為政繁瑣,百姓就不會親近;為政簡易,百姓才愿意歸附啊!" 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先前已受冊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初受封到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于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zhàn)國時,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魯了。
二、 遷徙分布起初魯氏多分布在山東省。當時的魯國,擁有非常廣大的封地,包括現(xiàn)在山東省濟陽縣東南,到江蘇省沛縣,安徽省泗縣的一帶。早期的魯姓人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qū)。到了戰(zhàn)國時期,魯國被楚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魯姓人士也就逐漸向其他地區(qū)繁衍。今出現(xiàn)在浙江紹興等地。
三、 郡望堂號 有史書記載的魯氏的郡望堂號較少。后漢設(shè)置了扶風(fēng)郡,現(xiàn)在陜西省興平市。
四、 歷史名人一開始便光彩奪目的魯氏,早在春秋時期就出了兩位迄今仍被受中國人敬仰的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被后世舉為土木工匠祖師的魯班,和以義不帝秦而被傳誦千古的魯仲連。
魯班,春秋末期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他不僅能建筑"宮室臺榭",而且在征戰(zhàn)頻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強"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傳他創(chuàng)造了"機關(guān)備具"的"木馬車";發(fā)明曲尺、墨斗等多種木制工具;還發(fā)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確是少有的勤勞、機巧的匠工,受到社會普遍的贊揚,稱他是"機械之圣"。對后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為"魯班爺"。
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東城人。家富于財,好施與,的鄉(xiāng)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故過候,且求資糧,肅有米六千斗,以一半與之。瑜遂薦于孫權(quán),獨建議結(jié)劉備拒曹cao。權(quán)甚重視。魯肅為人方嚴,雖在軍陸,手不釋卷,善談?wù)摚帜軐傥?,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魯丕:魯恭之弟,東漢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學(xué),兼通五經(jīng)。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時名儒。關(guān)東號之曰:“五經(jīng)復(fù)興魯叔陵”。
魯峻:昌邑(今屬山東)人,東漢官吏、學(xué)者。專治魯詩顏氏春秋,初舉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魯勝:代郡人,西晉學(xué)者、邏輯學(xué)家。少有才cao,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極為豐富的古代邏輯思想發(fā)展和邏輯對象爭論的歷史情況。著作僅存《墨辯注序》。
魯瀚:清江(今屬浙江)人,宋代詩人。涉獵廣泛,尤精于易,善詩。有林園二十畝,塢內(nèi)有含笑花數(shù)十株,自號笑塢老人。
魯伯能:安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xué)者。博學(xué)強記,九歲通五經(jīng),日讀萬言。夜乘月光誦讀達旦,生平以翰墨自娛,歷官處州太守。
魯宗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工花竹、禽鳥、窠石,用筆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長于寫生,雞雛乳鴨,頗有生意。傳世作品有《春韻鳴喜圖》。
魯貞:元浙江開化人,字起元,號桐山老農(nóng)。元統(tǒng)舉人,隱居不仕,其邃于理學(xué),胸懷夷曠,著有《桐山老農(nóng)文集》、《春秋按斷》、《中庸解》、《易注》等。魯?shù)弥哄X塘人,明代書畫家。善書,工寫竹,發(fā)竿爽勁,掃葉清利,縱筆自如,備見瀟灑。著有《墨君題語》、《竹史》、《細香居集》。
魯治: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善畫花卉、翎毛,美倫精巧,著色天然,饒有風(fēng)韻,落筆瀟灑脫俗,活潑有生趣。
魯九皋:清江西新城人,字潔非,號山木。乾隆進士,出選山西夏縣知縣,有惠政。有《山木居士集》。
魯氏祠堂對聯(lián)資料
魯(Lǔ)姓出自姬姓,為周公旦之后,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姬旦。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滅紂時的主將,居功至偉,被封在魯國(今山東曲阜)。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
曲阜德高,扶風(fēng)望重;
平陽聲遠,譙國澤長。
——全聯(lián)典指魯姓源流和郡望。
宗功顯赫扶風(fēng)郡;
祖德恢弘三異堂。
——全聯(lián)典指魯姓的郡望和堂號。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xiàn)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p>
刻棟雕梁,圣參造化;
求精窮理,巧奪天工。
——全聯(lián)典指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魯班:春秋時魯國人,本公輸氏,名般,后人稱為魯班。他不僅建筑“宮室臺榭”、造“云梯”、“勾強”“木馬車”,還發(fā)明曲尺、墨斗磨子、碾子等,受到社會普遍的贊揚,稱他是“機械之圣”。一直被奉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為“魯班爺”。
好施舍東城濟困;
論神錢元道懲貪。
——上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奮武校尉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下聯(lián)典出西晉南陽人魯褒,字元道,好學(xué)博聞,自甘貧困。元康年后,朝政腐敗,貪官橫行,他有感于時事,著《錢神論》,以諷剌現(xiàn)實。此文被廣為流傳。
襄祖三齡即帝位;
伯能九歲諳經(jīng)書。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魯袞公,即位時三歲,在位三十一年卒,謚襄。下聯(lián)典指宋代學(xué)者、處州太守魯伯能。博學(xué)強記,九歲通五經(jīng),日讀萬言,夜乘月光誦讀達旦。生平以翰墨自娛。有文集百余卷。
德化名傳三異;
匠工技冠一流。
——上聯(lián)典出東漢宰相魯恭,專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天下出現(xiàn)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毕侣?lián)典指魯班。
橫江排眾議;
奮武定三分。
——全聯(lián)典指三國吳名將魯肅。字子敬,為孫權(quán)所敬重,充橫江將軍。他獨排眾議,建議聯(lián)劉拒曹,被孫權(quán)采納。遂敗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拜奮武校尉。
附:
義姑存侄;
妙典游仙。
——佚名撰魯姓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出《列女傳》事典。下聯(lián)典指宋·女道人魯妙典入九嶷山成仙事典。
家無長物,琴書自樂;
天生高人,風(fēng)雅之宗。
——此聯(lián)為佚名集漢代魯峻碑字聯(lián)。
巧奪天工,日益求精,尤須即物窮理;
圣參造化,神乎其技,豈止畫棟雕梁。
——此聯(lián)為臺灣省臺中市魯班廟聯(lián)。
平生功業(yè)猶拉化;
曠代文章數(shù)阿Q。
——郭沫若挽魯迅。
學(xué)博思深,群尊儒林巨臂;
筆槍墨劍,實開抗倭先河。
——馮玉祥挽魯迅。1939年魯迅逝世3周年時作。
韋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1 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2 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jù)有關(guān)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于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 是古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姓氏。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二、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fā)源地雖在河南境內(nèi),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nèi)。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后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后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jīng)分布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后,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nèi),唐朝時韋姓在陜西省境內(nèi)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陜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初元年設(shè)置京兆尹,相當于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相當于今之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1 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shù)拇笕?,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p>
2京兆:三國以后,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nèi),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
四、歷史人物
1 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lǐng)導(dǎo)人之一。被洪秀全封為北王,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后又護軍師,領(lǐng)右軍主將,十二月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因?qū)钚闱逅貞巡粷M,1856年督師江西時,得洪秀全密詔,帶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楊矛盾殘殺楊的部隊及家屬,引起公憤,被洪秀全處決。
2 韋迢:京兆人,嶺南接度使行軍司馬。
3 韋莊:長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詩人、詞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
4 韋忠:平陽人,十六國時期趙名人。
5 韋昭:云陽人,三國時吳之著名學(xué)者。
6 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xiàn)于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shù)拇笕?。當時有韋學(xué)之說。今存有《在魯詩》。
7 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后封國宗,提督軍務(wù)。1854年參加太平軍克武昌,即奉命和石鳳魁、黃再興駐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鎮(zhèn),1854年戰(zhàn)死于半壁山。
8 韋云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9 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里人,鴉片戰(zhàn)爭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盤踞四方炮臺的英國軍隊流竄到三元里一帶,韋紹光組織群眾奮起反擊,被推舉為首領(lǐng)。后又聯(lián)絡(luò)一百零三鄉(xiāng)人民,誘敵至牛攔岡,伏兵四起,大敗英軍,殺敵200余人。
10 韋朝元:南籠府當丈寨人,清代南籠起義領(lǐng)袖。
11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fēng)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韋氏祠堂對聯(lián)資料
韋(Wéi)姓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后裔,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元哲。大彭氏國支孫。少康為夏帝時,受封于豕韋(今河南省滑縣),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其子孫后代便以國名為姓。在韋姓歷史演進過程中,涌現(xiàn)出眾多的軍政名人,是一個勇武果敢、講究節(jié)義的姓氏。
望揚京兆;
堂譽扶陽。
——此聯(lián)典出韋姓的源流和郡望。
推賢相歷朝四帝,
逐英軍威震三元。
——上聯(lián)典出唐代賢相韋處厚,封靈昌郡公。歷事憲穆、敬、文四帝,以獻替為己任,一時推為賢相。性嗜學(xué),藏書校正至萬卷。下聯(lián)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lǐng)韋紹光。1841年5月,英軍竄至三元里肆行淫掠。他即與鄉(xiāng)民奮起反擊,怒殺故兵十余名,誘敵分割圍殲,斃敵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名。
少翁教子一經(jīng)典;
憲道編書十萬言。
——上聯(lián)典出漢代學(xué)者韋玄成,字少翁,鄒人。少明經(jīng),有文名。下聯(lián)典出后趙太子傅韋餿,字憲道,京兆人。好儒學(xué),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綜覽。凡所著作及集記世事數(shù)十萬言,皆深博有才義。
五代鴻儒,一門賢相;
一經(jīng)教子,五世揚名。
——全聯(lián)典出聯(lián)典指西漢彭城人韋孟,為楚元王師傅,歷相三代,后遷家至鄒。至韋賢前后五世,稱“鄒魯大儒”。魯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jīng)?!?/p>
附:
花職關(guān)外雪;
葉似鏡中眉。
——此聯(lián)為佚名摘自唐代詩人韋承慶《折楊柳》詩句聯(lián)。
獨媚玄冥節(jié);
不隨妖艷開。
——此聯(lián)為佚名摘自唐代乾寧進士韋莊《詠梅》詩句聯(lián)。
紅袖書箋,五云散彩;
纈袍覆體,一枕留芳。
——佚名撰韋姓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唐韋陟事。下聯(lián)典指唐韋綬事。
五世大儒,鄒魯流芳奕葉;
一家賢相,父子濟美當年。
——佚名撰韋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出漢代漢代名相韋孟事典。
累績石渠,圖史抱藏山之秘;
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
——佚名撰韋姓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韋述。下聯(lián)典出唐代翰林學(xué)士韋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