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鄭姓和王姓的來源
百家姓是我國從古至今存留下來的姓氏,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各位朋友還想了解更多百家姓的知識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鄭姓和王姓的來源資料”,歡迎閱讀與借鑒!
鄭姓的來源
一、尋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陜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占據(jù),鄭人奔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fā)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位于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zhèn)古城村)。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qū),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qū)。其后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播遷至海外,始于清。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xiāng)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xiāng)”,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縣,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zhèn)古城村一帶。
洛 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 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zhàn)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四、歷史名人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后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莊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后,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戰(zhàn)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莊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
鄭 國: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钴S于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zhàn)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于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并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zhèn)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稘h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chuàng)立鄭學?!安┙浱谩焙汀巴ǖ绿谩保憾寂c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xiāng)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xiāng)”,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臺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注: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里發(fā)現(xiàn)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jiān)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后與張煌言聯(lián)師北伐,震動東南??滴踉?1662年)率將士數(shù)萬人,自廈門出發(fā),于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chuàng)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氏祠堂對聯(lián)資料
鄭(Zhèng)姓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后稷之后,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姬友。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鄭(陜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姓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
北戰(zhàn)南征收寶島;
揚帆出海下西洋。
——上聯(lián)典指明·鄭成功。下聯(lián)典指明·鄭和。
翼子貽孫同九世;
規(guī)宗矩祖第一家。
——全聯(lián)典出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開創(chuàng)人,“同居第一世祖”鄭綺。鄭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后立碑建亭。
板橋三絕詩書畫;
光祖一家曲賦歌。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人,元曲四大家之一。
家著葩經,庭留松蔭;
藝工三絕,文成一家。
——上聯(lián)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下聯(lián)典指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
附: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聯(lián)。
石井滿腔血;
瀛臺寸草春。
——此聯(lián)為清沈葆禎題臺灣省臺南市鄭成功祠聯(lián)。“瀛臺”,即臺灣。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聯(lián)。
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鄭成功聯(lián)。
婉愉生于和氣;
敬直兼以義方。
——里人戴王祥撰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lián)。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明廳聯(lián)。
載物本無心,獨向義居分造化;
察邪偏有眼,時從屋漏見精明。
——佚名撰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土地廟聯(lián)。
王姓的來源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瑯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后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zhàn)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為紀念被秦滅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后業(yè)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難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shù)民族。據(jù)《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復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二、郡望堂號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王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陳留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
6、河東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7、河南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三、歷史名人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漢平使者,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東漢哲學家。
王符(約85——162年):東漢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東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唐代詩人,畫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小波(公元?——約995年):北宋時農民起義軍領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chuàng)始人。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
王陽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學家、教育家。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氏祠堂對聯(lián)資料
王(Wáng)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有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有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在臺灣排名第六。
中堂喜貼右軍墨;
西苑常吟摩詰詩。
蘭亭一集家聲遠;
槐樹三株世澤長。
——下聯(lián)典出宋·王祐,于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睍r稱“三槐王氏”。
望族聚居烏衣巷;
名家緣來紫燕詩。
——上聯(lián)典出宋·王旦之父王祐,于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時稱“三槐王氏”。下聯(lián)典出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
家傳烏巷,三槐世澤;
古繼青箱,兩晉家聲。
——上聯(lián)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下聯(lián)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guī)藏于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
揚朱理學斗山仰;
開閩勛猷俎豆香。
——上聯(lián)典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下聯(lián)典出五代時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兄弟。
附:
黃槐綠竹栽新院;
紫燕紅鵝說舊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北宋·王祐、王獻之。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
千里荷花開世界;
一杯美酒對湖山。
——佚名集句題王姓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lián)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
愿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恨無十胩暇,快讀奇書。
——歷史名人王蘭汀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系出周暹,萬派同源傳佛國;
親聯(lián)中泰,四鄰合德耀南天。
——此聯(lián)為泰國首都曼谷王氏宗祠聯(lián)。
繼祖宗一脈真?zhèn)?,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清代詩人王士禎撰王姓宗祠聯(lián)。
輔國有先聲,宋相元藩明督撫;
傳家無別業(yè),唐詩晉字漢文章。
——此聯(lián)采用湖南省邵陽蔣河橋王氏宗祠聯(lián)。
自東周受姓以來,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學列七賢四杰,文韜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淵源,俎豆馨香,凜凜乎秋霜春露;
從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萬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繼續(xù),子孫慶昌熾,門庭清白,蒸蒸焉身顯家齊。
——此聯(lián)采用安徽省銅陵縣西王村王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五侯”,典指漢成帝一天中封舅父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三公”指宋代王旦;“七賢”指三國魏末王戎列竹林七賢;“四杰”指唐初王勃列初唐四杰。下聯(lián)典出西王村王氏的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