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起源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是家族來源和血緣關系的文字符號。在約34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明確的姓氏文字。從古史傳說算起,華夏先民開始使用姓氏時間可推到原始社會后期,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國姓氏起源由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姓氏的起源主要有幾種方式:
一、姓由古代圖騰崇拜產生
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某個氏族認為某種動物或植物是自己的祖先、親人或保護者,就會崇拜它,這就是所謂的“圖騰崇拜”,而圖騰就隨之成為這個氏族的姓,比如馬、牛、龍、熊、林、梅等等。
二、以諸侯國號或封邑名為氏
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楚、衛(wèi)、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就是以諸侯國號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岔生后代便姓蘇。越蹄被封于于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其后人便以歐陽為氏。
三、以居住地、居住方位為氏。
如魯、韓、宋等就是以地名為姓氏;以居住地為氏,一般都帶邱、門、鄉(xiāng)、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huán)境的居住地點。
又如東門、西門、東郭、南郭、西郭就是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以地名或者方位為姓氏有二百多個,大部分都是中國古代的小國。紀曉嵐的“紀”就是以地名為姓氏的。
四、以先人職業(yè)、地位、謚號或名號為氏:
1、以先人的職業(yè)為姓氏:如姓巫的是從事占卜的人,“巫”姓就是以先人的職業(yè)為姓氏,上官、司馬、司徒、司空、籍、諫、庫、倉、軍、廚等都是以官職為姓氏的。
2、以先人的地位為姓氏:如王姓是因其先祖姬晉是王室人,其后人便以王為姓。
3、以先人的謚號為姓氏:如穆、莊、武等。
4、以先人的名號為姓氏: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的漢族人中已經(jīng)不多見,但古代尤其是先秦的華夏族(漢族的前身)中是很常見的。后來,漢族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典型的如唐時南詔國國王的姓氏。南詔國的第一個國王叫盛羅皮、盛羅皮的兒子叫皮羅閣,皮羅閣的兒子叫閣羅風,閣羅風的兒子叫風加異,風加異的兒子叫異牟尋,異牟尋的兒子叫尋閣勸,尋閣勸的兒子叫勸成龍、勸豐等等。這種姓氏實際上是人們在沒有文字狀態(tài)下記住祖先的一個辦法。
五、借用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
如宇文、呼延、慕容、尉遲等。康、安、石、何、史等等這幾個姓也都是唐朝時從西域過來的。
六、改姓。改姓的情況比較復雜,這又包含以下三類:
1、因居住地遷移改姓:最為典型的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田”姓外遷,以外遷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現(xiàn)在還有姓“第五”的。
2、避仇或者避諱改姓:如韓信被殺之后,其后代就把韓字劈開,分別姓“韋”和“卓”;司馬遷出事后,其后代把司馬分開,姓“同”和“馮”;姓查的出事后,其后代改成姓香。此外還有因為避當朝皇帝的姓名改姓的叫“避諱改姓”。
3、皇帝賜姓:隋煬帝第二次東征高麗的時候有個姓楊的人趁機禍亂,隋煬帝說,你不能姓楊了,把腦袋給砍了,你們家姓“肖”。這個肖字的原意是什么呢?說貓頭鷹不講孝道,貓頭鷹老了之后,小貓頭鷹就啄老貓頭鷹。最后啄得老貓頭鷹眼瞎了,沒有辦法跑,最后被吃得就剩下腦袋了。所以把人殺了,把腦袋掛上去,就叫“肖”。
中國姓氏起源由來
中國姓氏是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舊石器時代末期,華夏先民開始擺脫原始群狀態(tài),進入氏族社會。當時人們?yōu)榱藘?yōu)化種族繁衍,為了制止亂倫、亂婚等現(xiàn)象,氏族實行族外婚制,確立了區(qū)分各個氏族的圖騰符號。后來,圖騰符號逐漸演變成了能夠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稱號:姓氏。在氏族社會,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用于指稱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人,氏用于指稱某個具體氏族中的人。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女子具有生育能力,地位高貴。一個部落的強大與部落女性的生育能力息息相關。那時,沒有夫妻制度,沒有父親的概念,生下來的孩子跟母親生活,姓也隨母親。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里說,“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媯、姒、嬴、姞、妘,都包含了“女”字。許慎《說文解字》上說:“神農居姜水,以為姓?!薄包S帝居姬水,以為姓。”“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薄坝菟淳計倹I,因以為氏?!薄吧訇粚O臺駘后封于姒,因以為氏?!薄百?,少昊氏之姓。”“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姞其一也。”“祝融之后姓也。祝融者、顓頊之子黎也?!爆F(xiàn)在中國的大多數(shù)姓氏都是由這八姓演化而來。
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氏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種動植物、無生物來命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姓姬,號稱軒轅氏、有熊氏、天黿氏,炎帝姓姜,號稱連山氏、烈山氏。《國語》記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黃帝居住在姬水旁,故以姬為姓。
母系氏族社會漸漸由父系氏族社會過渡,世襲君主制度成為主流,于是國君們竭盡所能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由此而生,周武王冊封的諸侯達到1000多家。姬姓是天子周武王的姓,因此姬姓諸侯最多,有53家;姜姓則是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姓,因此姜姓諸侯也不少,有齊、呂、申、許、紀等國。周朝宗法分封制度實行了800年,促成了氏的大爆發(fā)。姬、姜兩姓在周朝宗法分封制度的推波助瀾下,衍生出大量的氏。
據(jù)統(tǒng)計,姬姓直接衍生出了周、吳、鄭、王、魯?shù)?11個氏,占《百家姓》總數(shù)的82%。從姜子牙開始,姜姓衍生出呂、許、章、齊、高等102個氏。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周朝的姬姓成為了實至名歸的萬姓之主,姬、姜兩姓的始祖炎黃二帝當然成為華夏兒女的始祖。
“姓”和“氏”最初有別
“姓”產出于母系氏族社會,是同一個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號標記; “氏”是從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現(xiàn)于 父系氏族社會。
南宋鄭樵《通志》說:“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一般來說,天子有姓而無氏,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隸只有名,無姓氏。
隨著歷史發(fā)展,到了周代,姓和氏開始混淆;戰(zhàn)國時,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漢時期,姓氏合二為一,而且平民也開始有姓。